每件產品皆通過設計師對品質與美感的最高要求成為打造完美空間最重要的基礎,集結各領域頂尖人才的團隊,密切掌握時尚前線動態
提供給客戶群並符合健康、時尚、環保的建材更是首選我們提供客戶品質保證
各種類材料:進口超耐磨、SPC石塑防水耐磨地板、國產海島型、稀有實木地板、專屬訂製地板、專業施工、細心保固
請立即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RR78121HHH15WDGG554 |
紅米K30Pro這款手機開賣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作為最便宜的高通驍龍865處理器旗艦,盧偉冰也將它作為狙擊榮耀V30Pro的主要機型,甚至認為紅米對榮耀會形成全面的碾壓。究竟這款手機值不值得去購買,我們一起來看看,通過首批用戶的評價,來看看消費者對紅米K30Pro最真實的感受,優缺點比較明顯! ... 目前在第三方平臺上,紅米K30Pro的!評價數據達到了1.5萬條,好評率達到了96%,基本算是合格了,所以並沒有存在太多的差評。 有網友主要是評論了紅米開K30pro手機的外觀設計,這是2020年比較少見的一款升降攝像頭的手機,屏占比做得比較高,配合三星的AMOLED螢幕,正面顏值還挺不錯。機身背部採用的磨砂高級太空灰,有點半透明的感覺,隨著光線的變化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對比今年的挖孔螢幕手機來說,視覺效果是非常不錯的。但是紅米K30Pro的218g的重量感覺有點笨重,男孩子可能還比較容易接受,而女孩子的話可能就要吐槽了。 ... 硬體配置是很多人都滿意的,主要是因為這款手機搭載的高通驍龍865處理器+LPDDR5還有USF3.1,玩起遊戲來絕對是爽歪歪,基本都會保持高幀率運行,小米還為這部手機內置了液冷散熱,不會出現發燙的現象。紅米K30Pro的系統體驗得到了用戶肯定,有一位網友表示自己之前是蘋果手機用戶,第一次使用小米的手機之後,覺得沒有任何的不適應,螢幕流暢清晰,反應靈敏,系統也很好操作,同時對比起iOS系統來說,還有一些功能是比較人性化的。 ... 充電續航方面是令人滿意的,主要是因為紅米K30Pro內置了4700mAh大電池,還有33W的快速充電,整體的續航能力槓槓的。有用戶覺得這款手機的拍照效果也很強大,主要是因為它搭載了6400萬像素攝像頭,但是標準版對比變焦版本的拍照水平就沒有那麼好,微距體驗令人印象深刻。紅米K30Pro還有NFC、線性馬達、紅外遙感、雙頻GPS等,在缺點方面,它搭載的只有60hz刷新率這一點就是遺憾了! 差評方面我們也來重點說一說吧,有網友給差評是因為K30Pro存在閃屏現象,客服表示這可能是因為自動亮度出現異常;另外紅米K30Pro在玩遊戲有時遇到了黑屏;當然了,還有人吐槽現在的5G手機耗流量太快。 ... 總的來說,紅米K30Pro的拍照、外觀以及性能,還有細節都很優秀,但笨重等缺點也需要改進,螢幕調教還有提升空間,你們覺得紅米K30Pro的整體用戶評價怎麼樣呢?歡迎說說你的看法!
內容簡介
香氣翻騰的臺灣文化事典,
烹調島國的情感記憶與政經版圖輪替,
融合食材的撞擊和對話,蒸潤出獨樹一格的「臺灣味」。
空間交織美食,臺菜館的空氣裡除了飄散著氣味,也營造出了特殊的飲食氛圍。飲食在臺灣可以大致分出客家菜、閩南菜或其他各種移民的菜餚,尤其在匯集了從各地方移入居民的都會地區,地方菜餐館更是體現不同種族細微差異的地方。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是「臺灣料理」?當中藏著什麼故事?
飲食文化與風土歷史息息相關,也能看出臺灣的寬廣與包容性。隨著時代的演進,臺灣菜融合了閩粵料理、北京菜、江浙菜、上海菜、臺灣眷村獨特的小吃等;但又因本島的風俗習慣、氣候與材料的影響下,最後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特色料理。
◆臺菜文化脈絡大解析!
飲食最能透露出一地的風土人情、文化樣貌,是人類社群文明的指標。
本書兼以資料爬梳、論述、田野來描摹臺灣料理,定義臺灣料理。書中談及的「臺灣料理」以國宴的脈絡來架構,從日本時代大稻埕四大酒樓的宴席菜出發,除了看見飲食文化的豐富性,也是窺看地域歷史轉變的重要窗口……
◆畫說臺菜 澎湃百年!
本書除取材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料理之琹》、以及中研院「臺灣日記知識庫」裡林獻堂、吳新榮、黃旺成等文化人的日記和出版品;參考學者曾品滄、陳玉箴的學術研究;也親自近身採訪餐廳主廚、經營者;綜覽網路食記、食譜、當代出版品的飲宴記述……更輔以原創插畫,呈現澎湃鮮活的臺菜文化。
◆正港臺灣人吃些什麼?在哪裡吃?
龍蝦盤、日式汽鍋、八寶鴨、五柳居、水晶鴿蛋、金錢火雞、八寶飯、蔥蒜蒸龍蝦、鯧魚米粉、荷葉粥、紅燒牛肉麵、小籠包、獅子頭、翅參鮑肚、魷魚螺肉蒜鍋……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山水亭、鐵道飯店、黑美人大酒家、慈聖宮廟口、鳳梨大樓……
從日治時期至近年總統國宴,從庶民日常的臺灣味到高級食材的臺灣料理。那些挑動你味蕾的菜色,都隱含著與各個時代的深刻連結。
◆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曾到臺灣,
品嚐了一場華麗的盛宴。
一九二三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行啟臺灣,總督府官邸設宴,宴席由東薈芳及江山樓合辦。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以〈御宴與臺灣料理江山樓之光榮〉大幅報導,並把當日菜單十三道料理刊載報上。其中皇太子殿下每道菜皆有食用,特別喜歡八寶飯,宴後皇太子傳旨褒嘉。此後日本皇室來臺,所有的臺灣料理會席都由江山樓包辦。
一九二五年江山樓再度承辦秩父宮雍仁親王來臺料理,以及,一九二六年北白川宮能久妃富子、一九二七年朝香宮鳩彥王、一九二八年久彌宮朝融王都由江山樓外燴臺灣料理,此時皇太子已成了昭和天皇(一九二六年)幾乎每年都承辦日本皇室成員來臺的宴席,臺灣料理的地位也由此確定。
作者介紹
蕭秀琴
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希望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完成小說、報導,劇本,翻譯作品。
已出版作品
著作
1)《精油全書》,商周出版,2003
2)《2005年占星年曆》,商周出版,2005
3)《芳香療法》,麥田出版,2006
4)《精油與星座》,商周出版,2007
5)《輕芳療,愛情的靈藥:30篇戀愛小說與60種情緒療癒配方》,自由之丘,2013
6)《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蔚藍文化,2018
翻譯作品
1)《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商周出版,2016
2)《史蒂芬.金談寫作》,商周出版,2006
繪者簡介
林一先
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生活範圍極小的「宅」家工作者,
靠書本與網路進行靜態旅行。
現從事插畫及油畫創作。
目錄
1. 詩人,映照臺灣料理的現代性
2. 場所,從酒樓出發的文藝復興運動
3. 從御宴到國宴,百年流轉的身影
4. 兩蔣遺留的飲食風景,以及深入田野的家常
5. 這是最後一次盛世光景?回不去了?知否?
6. 兩位黑白郎君把黑白切端上桌
序
有一種料理叫臺灣味
有一個畫面在我腦海裡變來變去很難成形,如果要賣義大利菜,用蒙娜麗莎端著一盤義大利麵,法國料理是圍著白色長圍裙的男人拿著奶油裝飾精緻的烤布蕾,日本料理更簡單,板前師傅一雙優美的手捏著壽司。臺灣料理呢?有時候是臺菜餐廳裡的龍蝦鮑魚冷盤,有時候是客家花布上的筍絲封肉,也會出現閩南人桌上的紅蟳米糕,也稱作八寶飯,甚至滷肉飯配魚丸湯,哪一個好呢?還有場景到底是哪裡?人應該怎麼出場?如果Netflix的《主廚的餐桌》(Chef’s Table)要拍臺灣料理,現在有哪位可以代表呢?
可以確定的是臺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擁有多元文化的國家,我認為一個人或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若失去飲食文化,將會失去太多可以描繪的肌理與內涵,甚至飲食文化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特色。在地理上來看,飲食文化中有一種稱作「地方菜」的研究系譜,像是法國普羅旺斯的地方菜,義大利托斯卡尼或西西里的地方菜,在臺灣也可以大致分出客家菜、閩南菜或其他各種移民的菜餚,尤其在匯集了從各地方移入居民的都會地區,地方菜餐館更是體現不同種族細微差異的地方。因此,臺灣料理又是包含哪些?可以怎麼敘事?
「臺灣料理」該如何描述、定位,以及說清楚講明白,是一件繁複並且要用多線敘事才能包容她的多樣性,光是在這本書中沿用日本時代書寫「臺灣料理」而不是用「臺灣料理」這個詞,就是想傳達「臺灣料理」是從日本殖民時期確定下來的名詞。雖然在其他時候,我還是習慣用「臺灣」的寫法,但是在這一本書統一用「臺灣」。
在我居住臺北大稻埕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天天經過的一些餐館、小吃攤,對這些習以為常的的菜餚和飲食風景,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直到二〇〇〇年左右,臺灣的地方文化特色逐漸被重視,也成了執政者關注的施政元素,我也開始關心飲食書寫,在編輯工作上開始「飲食文學」的領域,自己在部落格上寫食記與飲食文化觀察,直到二〇一六年的五二〇總統國宴被引了出來,正式寫了一篇從〈一九二三年的御宴到二〇一六年的國宴〉追尋臺灣料理的身世,並記下我的味蕾記憶。
料理一詞來自日文,發音りょうり(ryouri),有菜餚、菜色的意思,最早在臺灣使用這個詞,是一八九八年日本時代的大阪博覽會就有描繪臺灣料理的紀錄,所以是區分「日本料理」、「臺灣料理」、「中華料理」使用的專有名詞。身處臺北古早味之地的大稻埕,讓我從大稻埕的身世開始追查臺灣料理的流變,也讓我見識到並希望揭開從一九二〇年代啟始的臺灣飲食風貌。
飲食文化的豐富性也是窺看地域歷史轉變的重要窗口,本書的「臺灣料理」以國宴的脈絡來架構,亦即從日本時代大稻埕四大酒樓的宴席菜出發,就像「江東春蓬」的江山樓主人吳江山被問到為什麼要在大稻埕開餐廳,他的回答是,在城內有很好的西餐廳和日本料理屋,但是我們臺灣人沒有自己的臺灣料理餐廳,要去城內請客很不方便,太遠了。我被這句話打動了,當時的臺灣閩南人大部分是福建、廣東移民,他們一到臺灣就自稱臺灣人,融入臺灣社會。我查了一下他說的城內好餐廳,大部分是指現在臺北火車站一帶的餐廳,像是一九〇八年落成的臺北鐵道飯店,我經常從臺北火車站走路回江山樓所在的甘州街、歸綏街附近的住家,從來不覺得遠,大稻埕的商人為了爭一口氣開一家臺灣料理,真是激勵人心。
從這段歷史也可以看出移民社會的寬廣與包容性,沒有寬大的胸懷無法建立料理的特色,臺灣料理一開始就融合了廣東、福建、北京菜的特質成為臺灣料理,一直到二戰末期臺灣也被捲入戰爭狀態,因為物資缺乏,餐廳主廚回頭尋找地方食材起始,宴席菜才開始融合臺灣本土食材與一般常民菜,再透過餐廳引領飲食風潮的功能,並帶回家庭廚房,建立日常飲食的風貌。
飲食最能透露出一地的風土人情、文化樣貌,是人類社群文明的指標。這本書會以資料、論述、田野來描摹臺灣料理,定義臺灣料理。我認為要定義料理必須要從一、資料的蒐集、保存,被引用的廣泛程度;二、論述、報導,出版的多寡;三、田野紀錄豐富性,這三方面來看。
毋庸置疑,飲食是身分的象徵也是文化表述,大稻埕以商賈雲集興起,料理從酒樓餐廳的宴席菜出發,奠定臺灣料理的地位,從餐廳的經營來看,大稻埕的酒樓與餐廳都兼顧著文化傳承與創新,推動臺灣社會文化進程,最知名的是醫師政治家蔣渭水先生,他的春風得意樓賣的紅露酒,近年再度復興成為臺灣酒的品牌,江山樓一開始就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總經理辦文學雜誌不遺餘力,是臺灣詩人的重鎮,後代有詩人吳瀛濤,是以臺灣地理歷史文化為創作核心的重要作家。
江山樓在一九二三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行啟臺灣的御宴,確定了臺灣料理的形制,十三道菜的完席料理與傳統法式料理的十三道菜也不遑多讓,只是過去臺灣料理宴席最大的特點在於桌菜,一桌人共吃一份菜,西洋料理與日本料理是一人一份循序端上桌,現今,臺灣的飯店宴席也有朝著一人一份端上桌的模式發展。
所謂的中菜西吃,最大的缺漏或許就是少了「鑊氣」,因為經過分盤才上桌,食物逐漸冷卻少了剛從炒鍋裝一大盤,在爐子上一大盅直接端上桌「鑊氣十足」的氣味與豪邁,這也是臺灣料理擺盤不夠精緻美觀的原因,但這就是臺灣料理的樣貌,給人的第一印象。這也是我幾經思考這本書的編輯要以繪圖來呈現的原因。
這本書取材自日本時代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料理之琹》,以及剛上線不久的「臺灣日記知識庫」裡林獻堂、吳新榮、黃旺成先生等日本時代文化人的日記和出版品,也參考當今中研院學者曾品滄、陳玉箴的研究報告,採訪餐廳主廚、經營者,網路食記、食譜,當代出版品的飲宴記述。
從論述與描述,以及一九五〇年代之後的總統國宴來看飲食風潮的演變,也是這一本書寫作的時間序與架構,臺灣料理真是繽紛多彩的饗宴,國宴從遙不可及又陌生的中國揚州、上海菜,到逐漸親民又回溯古早味,以至於和常民的家常菜結合,不但可以描繪臺灣政治從威權時代到逐漸開放的民主潮流,選舉制度讓執政者必須走向田野,反映社會實際樣貌,呈現本土化的成果。
臺灣料理雖然取材自閩菜與粵菜,延續鄭成功與清領時期的基礎,但就如江山樓的創辦人,臺灣料理的奠基者吳江山所說:「我們臺灣料理充分發揮了臺灣料理的特色,與支那料理有明顯的差異。也有人將之比喻成,名廚作法的變化,就像為政者施政的變化。」這一段話充分表達了風土所孕育的食材,就是每個地方的特色,而廚師是創作者,大廚的手法就是一種藝術。
從風土與食材來看,臺灣料理還是可以看出幾樣核心食材創作出來常備菜餚,豬油、豬肉、雞肉、魚、米、蛋,以及漬物、高湯、油蔥,是典型的味道,變化出來的滷肉飯、麻油雞、菜脯蛋、梅干扣肉、白菜滷、竹筍(魚丸)湯最能夠代表臺灣味。當然,以高湯熬製而成的高級宴席菜中,像「翅參鮑肚」雖然還是在用,但轉化成比較一般的人蔘香菇雞湯、豬肚四神湯,也很能顯出臺灣料理的精髓。這個觀點的論述呈現在最後一章。
特別要說明的是「古早味」和「工商美食」,古早味是有趣的說法,我想真實的意涵應該是「傳統菜餚」(traditional food),但是在環境變遷快速的移民社會,傳統何其困難,不說食材經過品種改良,原生食材不可多得,在料理工具、手法與可運用的食材增加上,就不可同日而語。
「工商美食」興起就是很好的例子,臺灣在六、七〇年代步入工商社會,外食人口逐漸增加,至今,大部分的家庭幾乎以外食為主,食品工業推陳出新的料理食材、製作方式逐漸成為臺灣人的集體記憶,像是料理包、調味料、罐頭,製作食物的方式,大眾口味是餐飲業製作食物、食品的指標,因此,也形成一種獨特的臺灣味。
島嶼環海,地處副熱帶,物資富足,雖然風土條件有大宗適合的物資,但一向交通網絡發達,外來物品不虞匱乏,在創新料理上總是能跟上時代潮流,飲食觀念往往能掌握潮流又能隨自己的創意變化,一百年來最顯著的變化應該是小麥與黃豆的使用,麵食已經超過米食成為主食,開麵包店是新一代年輕人創業的首選,至於黃豆製食品,沙拉油、豆漿、豆腐、豆乾幾乎三餐都在使用,因此,臺灣是全世界素食最方便的地方,素食餐廳、自助餐隨處可見,精緻又豐富。
由基本食材形塑出來的臺灣味,與傳統高級食材製作的臺灣料理,從形象分明到逐漸融合,臺灣料理與臺灣味,從詩作、文學描述,到戲劇呈現、食譜出版,以至於學術研究的蒐羅,資料龐大深邃,沉入其中,樂趣無窮。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5698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二〇一六年再次政黨輪替,準備就職的新政府,在公布就職國宴菜單時,就先為她的人民定義了二〇〇七年的牛津字典年度單字,一個法文字locavore,local指「當地的」、devour是「貪吃」,臺灣的新政府這樣解釋中文的意思「在地得時」,如果用臺灣人慣用的福佬話發音說「得時」,會更精準,更有意思。
認真說起來,locavore的法文真義,或者說它被造字的意義是「本土飲食」,可追溯到一九八九年義大利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發起的新飲食運動風潮「慢食」有關,也貼近於英國環保人士派克斯頓(Andrea Paxton)在一九九〇年提出的食物里程(food miles),用來描述食物從生產地到消費者的餐桌所經過的運輸距離,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所發起的運動。
這些訊息卻讓我回憶起大學時代島嶼風起雲湧的各種運動,其中影響深遠的是一九八八年的「五二〇農民運動」,一場為了抵擋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WTO的前身)的運動,也是這場運動具體化了臺灣解嚴、解除報禁,在二次大戰之後國民黨統治臺灣的鬆動。同樣的,戰後全球工業化四十多年的隱患正式浮上檯面,一座海島,一個永遠必須向海洋發展擴散的社會,隨時與全球接軌的環境,與國際同呼吸。
或許新政府並沒有想得太遠,但這樣無法與世界隔離獨善其身的地理位置,注定她與世界同脈動的命運,是執政者也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就像臺灣人最介意的有沒有國際觀,我們就從就職那一天的國宴開始說起吧,畢竟飲食最能體現當下。
從「在地得時」的八道菜、一道前菜,與水果盤和甜點來看,這個與國際飲食風潮同步的概念,卻是最講究「本土化」(localization),這個從一九九〇年代起,甚至從國民黨政權蔣經國說出,「我也是臺灣人」的時候,就被各種運動貫徹的精神,在飲食上,可以從另一個法文字terroir(風土)說起,風土人情是吃地方菜的元素,原來是講釀造葡萄酒的葡萄的地理條件,指氣候、地形、土壤、品種,以及人情手作勞動所產出的風味,二〇一六年的五二〇就職國宴在食材上,傳達風土條件的元素被貫徹得很徹底,被運用得出神入化。
UUTT77EEEE5515TYDWS |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digital/zr4onyp.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18009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苗栗哥倫比亞深橡歐洲地板桃園交丁舞蹈教室地板桃園洗白栗木環保地板
苗栗地板拆除一坪多少 新竹L型牆角收邊條接待中心地板 苗栗地中海黑橡乾濕分離浴室地板桃園木地板好還是磁磚好 新竹馬德里灰橡醫療診所地板 新竹克里特原橡複合木質地板球場地板翻修大磨刷漆施工速度快,報價合理的裝潢公司 台中土倫淺橡大理石地板 台中越檜客廳地板通宵舊地板拆除翻新 新竹區隔條美國認證地板 台中本色防蟲蛀地板新竹地板發霉怎麼辦 台中雅伯丁賣場地板 新竹世紀原橡零甲醛地板
留言列表